在东北
扬帆
今年上海的雪下得吊人胃口,虽说来的早,可落地即化,未免有点失望。
对于南方人,能在冬天看看雪,吃点冰块就很幸福了。
要不要一起去东北玩?
妥!!!
出发前对于东北充满好奇。
零下20度是什么概念?
一出山海关,都是赵本山?
接着就是各种准备。加厚棉袜,手套,雪地靴,雷锋帽,暖宝宝。
出于对零下20度的敬畏,线上线下一顿忙活。
奉天
到沈阳,住进宾馆,已是傍晚。
随后就在中街溜达,刚开始去了个假的中街。
一行人就感叹,怎么着也是个省会城市的最有名的步行街,怎么能这么小?
失望的找地铁站回家途中,走到了真正的中街,豁然开朗。
它拥有了一个步行街该有的繁华,绚丽。
不得不说,东北的暖气是神一般的存在。
当晚在宾馆,热得飞起。
第二天就去了沈阳冰雪大世界,各种游乐项目:冰上碰碰车,雪摩托,雪地飞狐。
最刺激的还是冰滑道:
泡澡
刚开始提出去泡澡计划,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。
之后被各种安利,想想东北特色的洗澡文化,来都来了,不体验一把还是有点遗憾的。
这边泡澡基本流程就是:冲、泡、搓、蒸、冲。
搓澡的时候会有各种选择,有红酒搓,醋搓;红酒搓听起来就x格高,自然就选了这个。
在一个类似火车卧铺的床位上加上一层一次性桌布,往上一躺。
搓澡师当面开封一个新的搓澡巾, 然后就卡卡搓上了。
变搓边唠嗑,东北话自带幽默属性。
想体验东北文化,就得整全套的。
搓澡之后的烧烤是必须的,东北澡堂周边必有烧烤店。
几盘烧烤,一瓶啤酒,甚是满足。
哈尔滨
哈尔滨就更冷了,拿手机拍照都需要很大的勇气。
一是,拍照需要摘下手套,又冷又麻烦。
再者,手机用电很快,且容易冻关机。
在风大的地方,很多人是倒退走路的:
在这可以看到浓郁俄罗斯风情的中央大街,随处可听到 “喀秋莎”。
在中央大街附近还有索菲亚大教堂,是一个拜占庭风格的教堂,据说是沙俄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修建的一座随军教堂。
夜晚的教堂气宇轩昂。
同行的一小伙,硬是拿着 GoPro 绕着教堂跑了一圈。
滑雪
早上5点多起来坐车去,亚布力滑雪场。
在中途休息站能看到很有东北特色的小贩。
滑雪之前还是被忽悠加了一些别的项目,马拉犁、冰滑道、等一些热门娱乐。
马拉着一车人,在雪地里“飞驰”。
同车的一大叔开玩笑道:“这马不给力啊,别弄的我们都得下去推车了”。>_<|||
也终于到了滑雪的时候。
曾听说滑雪是白色鸦片,第一次接触滑雪的人,要么从此别过,要么就沾上这个“鸦片”。
我们滑雪前都定了一个小目标:能够独立缓慢滑行。
由于我们都有穷病就没有请教练 >_<|||
刚开始的时候,五米一小摔倒,十米一大摔。
幸得滑雪场旁边一大爷给我指点,后面摔倒明显减少,就算摔也比之前摔的有尊严一点。
我感觉滑雪和开车也有相似之处,滑的时候不要盯着脚下,要看前方。
松花江
松花江上结了一层厚冰,上面堆满了雪人,这得有多少人对雪爱的深沉
我们决定冰面上横跨松花江。
一行人,围巾遮面,低头避风就缓慢出发了。
走到松花江中间,环顾四周,突感大自然的神奇,一条活动的江水居然能够结冰,且如此结实。
由于不敢和寒风正面刚,本来应该垂直跨过松花江,硬生生走出了一条大斜线。
吃
在东北吃的最感人的就属冰糖葫芦了,五块钱一串,冰冰的、酸酸的、甜甜的,甚是可口。
这让我想起霸王别姬中的桥段,一小孩在自杀之前最后的愿望就是吃冰糖葫芦。
回上海之前,还特意早起去马迭尔买了几串冰糖葫芦带回来。
其它的特色食物就是:红菜汤,锅包肉,老太太烧烤,烤冷面,秋林红肠;除了老太太烧烤有点失望外,其余都还算满意。
后记
后面,还特意去了趟哈尔滨工业大学,感受一波北方大学的建筑风格。
“世界不是苟且,世界是远方,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;未来不是岁数,未来是谜雾,读万卷书才能看清皓月繁星。”
好好学习,好好工作,赚够旅游的盘缠。